杨仪为何如此讨厌魏延?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狠毒设计灭了魏延全族
来源:隐真历史    时间:2023-07-07 11:43:10

导语:


【资料图】

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

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

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诸葛亮不可能舍得杀了魏延。

刘备打下汉中以后,对汉中太守的职位,一直在考虑用谁来担任。大多数人都支持张飞,毕竟是集团元老,又非常有能力。可是刘备偏偏选中了后起之秀的魏延,这说明了两件事。

首先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忠诚。他认为魏延对自己是百分之百忠心的,否则刘备绝对不会将汉中这个益州的门户交给自己不信任的人来把守。其次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能力。魏延在荆州归顺刘备以后,一路跟随刘备夺取益州,夺取汉中。这个过程也是刘备考验魏延的过程,证明他的确很有能力。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镇守汉中多年,按照自己的精心部署,使得汉中之地,丝毫没有受到曹魏大军的袭扰侵犯。

此后五虎大将陆续去世,魏延成为了季汉帝国为数不多的猛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主动从汉中太守的职位上撤下来,非要跟随诸葛亮北伐。

可见魏延对季汉是非常忠心的,有能力又如此忠心,难怪刘备和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魏延和诸葛亮在子午谷奇谋之上虽然有过激烈的争辩,但是这不会影响诸葛亮欣赏魏延这件事。

诸葛亮行事小心,所以他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觉得魏延是难得的人才,所以绝对不会对魏延下手。

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诸葛亮明白,当时的季汉王朝,最缺少的,那就是出色的将才。好不容易几十年的功夫熬出了这么一个魏延,他怎么舍得就这么杀掉呢?

由此可见,诸葛亮没有杀魏延的任何动机。诸葛亮只是不希望魏延统领全局,从而使得他将季汉大军全部带入坑罢了。

02魏延与杨仪之间仇恨太多,杨仪小人得志自然要公报私仇。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得到了一个指令,那就是悄悄带领大军撤离前线。这个时候杨仪以诸葛亮的名义,让魏延在大军后面断后。

诸葛亮一死,按照官职和军衔,整支大军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魏延。可是这个时候魏延却被安排到了断后的工作上去。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三国志》

魏延果然生气了,他认为这是杨仪在捣鬼。虽然他知道要撤军回去,但是不能就这么回去,要回去也是自己带领大军,杨仪一个小小的丞相长史,凭什么号令三军呢?

所以魏延在解释不清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做法,他将回去成都的栈道给烧了,就是防止大军提前回去。

那么整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诸葛亮果真安排魏延断后了?杨仪的确被诸葛亮托付成为大军的领袖?

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时诸葛亮奄奄一息,他知道他死后,军队中地位最高的肯定就是魏延了。

但是魏延行为比较偏执,如果他执掌全部兵力,说不定会导致季汉全军覆没。为了季汉的未来,为了要保存实力。诸葛亮必须要找一个稳妥之人将大军安全带回去。这个时候他只能依靠身边的杨仪,所以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带回去,应该是真的。只不过让魏延断后这种屈辱的事情,应该是杨仪安排上去的。诸葛亮已经断了魏延的兵权,他没有必要再让魏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毕竟人家过去是封疆大吏,现在怎么可能给一个丞相长史断后呢?所以这一安排应该是杨仪加戏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魏延反抗。一旦魏延反抗,那杨仪就坐实了魏延谋反的事情,由此可见,杨仪是要公报私仇。

03魏延全家被刘禅诛杀,事后杨仪被刘禅弃之不用。

在魏延眼里,像杨仪这种读书人,他是完全瞧不上的。所以每当杨仪提出什么建议的时候,魏延纯当是没听到。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

换一般人也就算了,不跟魏延置气。可是杨仪偏偏还是个暴脾气的文人,他立刻要跟魏延开撕,结果魏延每次都是抽出刀来威胁杨仪,甚至几次搞得杨仪当众哭泣。

这种耻辱的确是常人难以接受的,更何况杨仪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呢?所以说杨仪必须要报仇雪恨,结果就导演了这么一场魏延谋反的戏码。魏延是个武将,他搞不懂文人玩政治的这一招,最终掉入了杨仪所设下的陷阱。杨仪诬告魏延谋反,刘禅信以为真,将魏延全家斩杀。到后来这件事稍微有些明朗的时候,刘禅恍然大悟。他虽然没有过多责罚杨仪,但是也没有重用杨仪。杨仪心里自然又不是滋味了。按道理说帮助国家解决了如此叛贼,当然要得到重用,毕竟挽救了十多万士兵的性命。由此可见刘禅对杨仪是有意见的。

刘禅意识到了杨仪的错误,但是他自己不想认错,所以打算慢慢处置杨仪,毕竟魏延全家已经被杀,如果落个杀害功臣的罪名,那刘禅自己也麻烦。

总结:魏延谋反没有翻案,杨仪自杀倒是大快人心。

魏延的案子在季汉一朝始终都没有被翻案,即使魏延是无辜的,那也不能翻案,为什么呢?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其实就那么几个人。

如果刘禅真的给魏延翻案了,那魏延就是忠臣。刘禅这个皇帝诛杀了忠臣一家,岂不是证明了刘禅是昏君?所以他不会做这种糊涂事。

只不过罪魁祸首杨仪必须要处置,所以刘禅只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没有任何统兵权。杨仪为此愤愤不平,甚至扬言,当初如果他带着大军投降曹魏,哪里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件事可不得了,杨仪的话被费祎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刘禅,刘禅大为恼怒,将杨仪非罢官流放,后来又关了起来。无奈之下的杨仪只能选择自杀。

参考资料:《三国志》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文化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